案例研究:新西兰的设计与创新

新西兰是一个以独立思考著称的国度。其悠闲、绿色和友善也同样闻名。当这些特质在设计、产品开发和制造业语境之下结合在一起时,就为“创新”一词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态度和理解。

新西兰可以说是位于世界的“底部”。在之前的数十年里,这份与世隔绝和资源匮乏造就了新西兰人好奇的头脑和非凡的自力更生能力。出于“需要”的创新已基本上被创意和技术语境下的应用创新所取代。通过聪明的市场营销和技术变革,曾被视为缺点的隔绝孤立已经成为新西兰最强大的资产之一。

在新西兰,做每一件事的方式都受到这种态度的影响。从如何养育孩子,到确保人人——好吧,是大多数人——得到平等待遇的社会政策,再到设计师们如何看待他们为之挥洒创意的这个世界,无一例外。正是新西兰人这种 “能行”的态度,使他们有别于大多数的其他文化;而这种态度,借由本能的创新,也就是以前所说的对创新的需求,为新西兰的设计和设计师们平添上一份清新与明晰。

挑战传统和拒绝成规是设计师的根本,或者说设计师应当如此,而在新西兰,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先例原因而形成的社会和环境条件又更加强了这种挑衅式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真正的创新只有在得到社会条件支持而文化和经济又从中受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中国经济发展2025推进计划强调了未来的经济需由创新和创意精神去引领。国务院确定了给予经济支持的发展领域,而资金扶持也将集中于这些新兴的或成熟的产业。然而,创新和创造力不会就此发生,需要合适的社会和文化条件去鼓励和支撑这些左脑的活动。

对新西兰的设计/创新状况的简要分析显示,一个需要创新而又反过来支持创新的环境能够惠及一国经济,中国政府正在推行的发展模式即大致与此类似。中国在经济和教育方面都应实施积极举措,为创造性活动创建一种使之能够实现的支持,唯其如此,一切形式的创新与创造性努力的种子才得以生长,从而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支持,也促进中国在文化艺术上的发展。

所以,本期所聊的主题旨在鼓励人们去了解发生在新西兰的设计活动,并由此出发,调研设计在其他具有设计和创新传统的国家(如意大利、法国、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国等)里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影响。

设计对于国家地位的表达、文化力量的身份认同和地理影响力的重要性具有重大意义,更深入地了解这种意义将有助于影响年轻设计师的成长和专业素养。明白自己做事的原因会帮助我们建立起所需要的自信,去向我们做这些事的方式发起挑战。

读者如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新西兰设计及设计师的资讯,请访问以下网站:

www.betterbydesign.org.nz

www.dinz.org.nz/

roger b.

 

 

中国室内设计企业——访谈概述

受访人:Roger Billington,深圳B+SW设计中心设计及发展总监

主题:坐落于有设计之都之称的深圳,B+SW是怎样适应并且引导设计的发展与进步呢?您对于国内外的国际设计环境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公司一直采取研究式的方法做项目,使在这里工作的设计师培养出一种“着眼于未来”的能力。我们以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作为设计的基础;我们需要拿出可靠的设计让客户确信我们“物有所值”,如果这个基础是有限的,则我们的能力也会受限,你的能力越强,就可以收取越高的费用。和其他一切行业一样,改良提高是需要投资的,而我们的投资就是知识和技术。在我的设计团队里,人人都是研究员,每人都有一个他们自己选择的专题,但是每个专题都必须具有商业价值。我们还每周举办一次设计史研讨会,研习的主题有助扩展设计师对于设计、文化、社会等许多不同方面的理解与认识。大家可以在我们的网站(www.bswdesign.com.cn)上看到一些例子(不过这两个板块的更新目前稍有滞后)。

访谈概述:

1. Roger你好,深圳被选为设计之都已经有7年了,作为深圳一家国家化公司的代表,请问B+SW在哪些方面收到了深圳工业的鼓舞和支持?

得到谁的支持?

除了A963之外,我并没有在深圳看到对于设计作为一个产业的任何支持。我想大多数企业仍将设计视为一项开支,而不是投资,这就是根本问题。当企业明白到将思维设计的方法应用到业务中去时,设计可以从产品、室内空间、品牌、印刷品、网页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促进业务全面发展,只有在这个时候,情况才会发生改变,而设计也才会像在其他国家一样繁荣。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为设计和设计师提供支持,帮助企业认识到设计的价值,那会是个很好的起点,至于如何来做,我有些不错的想法,下面会谈到。

2. 中国现在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政府刚刚发布了10十大产业领域的升级,提出“2025中国制造的概念”。在您看来,设计行业可以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哪些贡献呢?请举例说明。

我目前正在推动以设计导向的产品开发(DLPD),作为对政府这些举措的支持。这十个投资方向现在都缺少一个有经验的商业化部门,这可以借由DLPD引进。DLPD是一个能够应用于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流程,透过一系列评估阶段来确保产品具备投放市场的条件。在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如果产品只有好的构思或创新的技术,却不能满足消费者更精细的需求,那么在国际领先产品和服务面前就不具备竞争力。纵观国际领先的产品和服务,其设计方向也都专注于“软”发展元素和对消费者所想所需的社会共识。“将就凑合”的日子已经过去,制造商现在必须去理解国际消费者和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期望,他们喜爱环保安全、对用户考虑细致周到的产品,当然还要设计优良。

3. 是什么原因让您把注意力放在设计投资的政策上呢?是因为B+SW是一家国际化的设计公司吗?

设计投资?哪儿?

4. 说到别的国家的设计领域的投资,比如三星,它的成功是源于它的设计,但是政府对它的支持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您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是什么呢?

我并不认为政府支持对于外国设计导向型公司的成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大多数以设计导向自称的公司只是自信、创新、技术先进并且明白消费者的期望。经过历代演变,这个世界已经改变,但目前许多较老的想法却仍旧植根于二战后的思维方式,讲求实用,而不是追求精良。这是可以理解的,对经济性的需求曾经是必需的,但是对于现在较年经的几代人而言,对顶尖的性能表现、以用户为中心和价值增加的期望才是准则。价格是问题,技术是另一个问题,但是设计才是当今不同产品之间最主要的差异所在,不能理解这一点的制造商不会生存太久。一个公司的品牌发展依赖于消费者对该公司所采取的设计态度的认同,所以设计的重要性不能继续屈就于“使东西看起来漂亮”。DLPD借助各种设计思维技巧形成一个企业组织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整体方法。

 5. 我们的设计师总是会与意大利的设计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意大利作为国际设计领域的带头人,您认为他们是怎样保持的呢?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我会说要向意大利设计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中国的商业要学会欣赏设计和设计师所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与贡献,尤其是在巨变的时代,如眼下的中国。设计不仅仅是东西看起来如何,它还是关于如何建立整个制造方案、实施这个方案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然后到如何销售它、销售给什么人以及为什么。在二战结束面对巨变之时,意大利形成了这种设计师对卓越的感知,因为他们知行合一,战后经济一直以此信念为基础,所以他们已经将其变为了现实(感知变成了现实)。我并不认为意大利设计有那么好,但是他们做了,所以奏效了。这种信心才是中国商业能够向意大利模式学习的地方。

6. 意大利的战后经济发展是基于设计教育的基础上的,但是他们国内并没有设计学院,而且作为设计师,首先要接受建筑学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对设计师有什么影响呢?您的意见是什么?

这种理念更多的是基于使学生得以培养出对设计、艺术和建筑学的个人兴趣和方向,随着课程的进展,焦点越来越突出,但仍容许采用一种整体观看待设计决策。我在英格兰学习时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到了我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设计学院担任负责人时也是采取这种模式。我完全赞同必须让创意人有机会在一个创造性的环境里去“找到”自己的路,只要他们接受严苛的职业精神是其一部分,天才的创意即由此而来。设计高于其他一切以业务为导向的职业,它并不是一门自我表达的艺术,设计紧紧跟随业务的需要,又常常预测它们的未来。如果希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理念在中国形成,这就是中国所需要的。你不能只是告诉人们要当创新者,你必须创建合适的结构体系,提供支持去鼓励它。

 7. 全球范围内有没有任何设计推广的案例让您印象深刻?请与我们分享一下。

我很欣赏我们自己的设计发展计划,富有创新性,对学员们要求很高,不过在业务上时常比客户的期望值要超前一些。我坚持要持续研习,我相信我的设计管理理念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设计管理理念相比都是先进的,问题常常出在如何让客户接受它,所以我们会稍作妥协。世界上也有许多著名的设计院校,例如伦敦AA建筑学院、皇家艺术学院、艺术中心等等,还有许多非常成功的设计导向型企业,所以,如果能在中国开展这样一个计划,帮助教育及商业领域吸取这种理念,并与这些历史悠久的优秀设计中心建立联系,会是件好事。

8.  很多西方国际都有很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且这成为了西方设计师的真正力量来源。但是在中国,很多中国部分只是在模仿别人的设计。对于国内外的设计师们,他们的思考方式有何不同呢?

我真诚地相信中国已经有设计天才,设计师们只是缺乏重点、自信和机会去成为世界上一支强大的设计力量。毕竟,设计在中国只有30年的历史,从邓小平的经济政策才开始,在那之前实用和工业就是一切。我来中国提供专业协助已经15年,目睹了这里的设计师在显性能力方面的巨大变化,我认为检视一下设计教育的目标和向商业领袖提供一些辅导会加强这种能力成长,同时最重要的,是鼓励年轻中国设计师培育出一种能够反映中国而不是照抄西方模式的设计文化。

9.  当中国向别的国家学习的时,要怎样处理每个国家不同的个性和差异性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正是个性,以及一种坚持开发发散性思维而不是线性或者传统思维的教育,我相信要迈向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中所描绘的未来,这是唯一的途径。将商业研究、工程学和设计结合,并开发出为新生代设计师而设的混合式“商业设计”课程,我相信这种需求是存在的。正如我在上面所说,全球商业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正在做出的决策,甚至还不为大部分中国设计师和企业所知,为什么会这样呢?(缺乏研究和开发。) 那些对此有所了解或者明白到需要找出答案的设计师,将成为在 “中国制造2025”新环境下取得成功的那一部分人。

10. 成为一个设计之国或者设计之都,中国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呢? B+SW可以为此做出怎么样的贡献呢?

我为支持深圳申请成为“设计之都”写过许多文章和报告,我很高兴可以告诉海外的同事我正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生活和工作。至于中国其他地区,我认为没有必要,上海和深圳已经足够,让我们把焦点放在教育上吧,所有层面的教育,并且把中国视为一个以设计为导向的国家,而不仅仅是几个城市。为现有和新兴的业务领域开发以DLPD为内容的MBA学位课程,提供激发学生逐步发展而不是重复复制的设计、建筑学和工程学学历教育,为年轻设计师和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奖学金或奖励,让他们可以去旅行,去看,去亲身体验设计在世界其他地方所带来的影响。旅行是年经人最重要的经历,如此小的成本投入,而观其投资回报,它将是中国政府为支持“中国制造2025”十大投资领域所能做的最佳投资。

roger b.

 

改变你的思维…… 改变世界

管理者们日益感到对于设计及工程知识的广度要求超过了深度要求。雇主们抱怨难以获得解决工业问题所需要的广泛技能。适应性(即跟上变化并找到其未来实用性所在,创新)和实用技能在当今雇主眼中非常重要。

具备深度设计和工程知识而又对关联学科有广泛了解的雇员是职场中创新的关键;而能够激发员工创意的管理者则是成功的制造业的未来。

以设计为导向的产品开发(DLPD)是与雇主要求和瞬息万变的经济和消费世界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它涵盖了雇主所要求的设计、工程、市场营销和商业管理方面技能,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学科方向。

另一个原因则是,当今大学生受到鼓励去全面地考虑问题、发现机遇。他们学习去界定问题、寻找其它可能性、选取最适合的前进方向、设计、开发和实施测试。他们也会考虑与产品的语境及用户交互有关联的多重因素。

DLPD设计师和工程师是简化复杂事物、解决歧义并在界线分明的领域中创新的专门人才。他们学会理解跨功能开发项目涉及到的各个学科所使用的不同语言。其他学科的专家经常无法理解或领会另一学科的视角。DLPD设计师则能够改善研发、生产、工人与市场销售人员之间的协作,消除歧义,领导跨功能项目。他们也重视计划调度和财务等商业及组织事宜,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和环境意义。

美国密歇根州的猎头公司巴顿集团就声称:“汽车行业内缺乏足够的具备多种技能的工程师和设计师。”

近来出现一种趋势,工业界更偏爱通才而非专才。以雇主们的经验,他们所想要的设计和工程专业毕业生是这样一种人才:他们能够灵活解决问题,拥有如期完成任务的经验,而且明白设计和制造出有意义、能盈利的产品的必要性。专才则因为眼界较窄且常常缺乏创意而不太受到青睐。成功的产品开发员能够与所在领域中的最新创意并驾齐驱,并且跨学科连通。

当今工业界的需求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这种广泛的技能。

 

面向产品创新变革和增值型制造业参与者的产品开发研究课程

 

这是中国/澳大利亚唯一的同类课程。其独特性在于,课程参与者有机会重点研究产品开发的某些方面,包括产品创新管理、实用财金知识和产品设计等。而其他课程则不会提供包含设计、管理和工程在内的一系列可选项。

本课程计划引进为期不同的DLPD领域项目式课程、工作坊和研讨班,或者拓展现有的相关知识。

课程会在工作地点或TD+工作坊内为特定项目或人员提供辅导。

我们也可提供更长期的顾问服务,与整个雇员团队一起工作,以使知识和理念渗透进工作文化的所有层面,从而形成一种企业“内部”的思维设计环境和处理未来项目的DLPD方法。

 

课程效果:

 

  1. 透彻理解成功的产品创新和管理的驱动因素。
  2. 有能力融入并领导专注于产品创新和开发的跨学科工作团队。
  3. 理解界定具体项目的需求所需要的元素,并具备这种界定能力,以成功将一项产品和服务推出市场。
  4. 获得调研技巧和能力,能够运用这一研究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5. 致力于施行符合社会责任的可持续性制造流程、人力资源管理和伦理营销程序。

roger b.

 

 

Ÿ          本课程的关键学习要素是什么?

学员学习产品创新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在一个工业或商业语境中,构成产品开发以及产品开发流程、方法、设计和工业管理特定方面的基础是什么。

Ÿ          本课程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课程的核心是结业调研。大部分项目以产业为基础,由特定的公司提供支持。这将为学员提供实战机会去运用所学,并在商业环境中进一步深化其学习。行业实践为本课程的必修部分。

 

 

关于中国未来产品开发模式的建议

为迎接“中国制造2025”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加速,而使创新和创造力成为政府扶持的十大产业领域的发展驱动力则是焦点所在。

为使这些产业领域能够生产出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与成熟的国际品牌竞争,就愈加需要支持。

本建议皆在为正在迈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未来的企业引介若干以设计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机会。

产品开发是帮助实现这一政府目标的途径,它所提供的方法能够运用于几乎一切生产和服务供应领域。通过实施产品开发,教授可传递的技巧和流程,从而确保那些在应用过程中熟练掌握这一方法的企业获得长期价值。

基本概念:

从本质上说,产品开发是一个分析评估工具,一套与材料、流程、销售和管理的所有基本要素相结合的调研和制造方法。

它是一个线性的、符合逻辑而又简单的策略,其元素按照适合项目的比例融入流程之中。使用这种方法,也可使参与者有可能重点关注某一特定的强项,从而得到技能更熟练的个体,可与其他技能水平相当而另有所长的人们组成工作小组,继而产生一个 “以设计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执行团队。

我们把这一建议描述为“以设计为导向的产品开发”(DLPD),强调的是这个流程中创新和创造性的方面。思维设计(Thinking Design)是一种用于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正是这一点使得DLPD区别于一般的产品开发形式,而我们相信它是产品开发的未来。世界各地已经有许多公司在运用DLPD方法,当中包括三星、戴森、保时捷、菲利浦、波音、索尼、宾利等等。

线性流程:

DLPD项目应用中的元素是符合逻辑和线性的。这些元素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来选定,并不是每个个案都必需包含所有元素。而且,正如上文所述,每个元素的比例也因项目而异,而且随着信息的披露和“需求与意愿”的改变,在项目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简单地说,对于DLPD流程的线性描述如下:

确定项目,扩展和确认项目任务,收集和评估所有信息,并将信息加以整理分类,供以后参考。

调研阶段开始,调研内容包括先例、竞争情况、现有产品或服务、新技术。

市场调研则是全面深入地研究类似产品,并启动以功能性、用户和材料适用性为目的的分析流程,得到初步的差异化方向。

消费者调研,进一步评估用户体验,收集竞争产品的情感、人体工程学和功能方面的相关信息。

材料与技术调研,搜集与成本、耐用度、用户适用性、可持续性等相关的资料。

设计阶段其实一直贯穿于这些调研活动之中,并开始利用由调研和评估阶段所得到的有关信息开发出概念性模型。创新在设计师们的头脑中激发,他们开始对项目提出方方面面的质疑,并加入如文化趋势、社会责任和人文偏好等因素。

更进一步的消费者调研,向消费者引介设计理念,以便进行评估和精炼。这个过程不断地循环迭代,并且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测试。随着这个流程的推进成熟,这些理念的各个方面都将被涵盖进去,包括材料、功能细节、人体工程学、用户界面、耐用度、保养维护、社会问题等等。

市场考量在理念开发的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是消费者评估的重要部分。对细分市场、价格点和销售渠道的分析将进一步影响理念开发和对适用模型的确定。

细节设计开发与工程学相互配合,敲定最终用于生产的原型。这些原型又会通过消费者和市场评估会议再度进行测试。

确认最终设计,产品或服务将做好生产或投放市场的准备。在设计和调研阶段就一直在策划的市场营销活动,此时焦点更明确,已经做好准备的产品或服务将成为活动的主题。

市场营销的方法,采用“渔耕”模式,或者换句话说,借助广告技术、媒体和消费者行为的知识去创造并维护一个市场,这样可以对如何推出“产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整个过程中,管理元素指导着项目的推进,并确保进程符合从初期到成熟期的全部开发任务目标。财务控制、质量控制、客户关系和人力资源控制将保证项目得以成功完成。

所有项目都需要有一个开发“计划”,但并非所有项目都需要包含上述所有步骤。在与客户将项目的条件、背景和目标确定下来之后,熟练的DLPD运用者能够为每个项目选定相关步骤。

总结:

将一项产品推向市场牵涉到消费者调研、市场调研、材料、产品设计和工程学、市场营销、创新、管理和生产制造等诸多因素。一切产品和服务都由这些因素组成。虽然重点取决于项目、具体目标以及所涉人员的经验,但是把这个流程的所有要素引介进来,有助于建立标准,随着团队的成熟,这些标准可以被检验和复制。成功实施DLPD的关键在于团队的管理。

横向式管理架构使所有成员都可以为整个流程的所有元素作出贡献。在开明的企业里,只有老板能决策拍板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现在多选择通过“有权有责”的制度实施的协同决策流程。一位市场营销人员可以像设计师一样很容易地为一个构思注入知识和情感,一位工程师也许对某个调研方法颇有洞见,等等,从而确保贡献于开发的经验面尽可能地宽泛。

DLPD的概念并不是唯一的,每一个建立了DLPD工作组的团体在诠释这种方法时都会稍有不同,这取决于其所处的背景性环境。这种差异正是“设计/思维/设计”理念的例证。如果一个企业只是简单地复制另一个企业的产品,而不运用创造性的流程和评估策略来使自己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展现出一种创新的、以设计为导向的产品开发能力,那么则是与DLPD理念背道而驰。

本建议适用于任何企业,只要它理解中国商业的未来,具有全球视野,并对品质、服务、价格、实用性、产品/服务的交付和社会责任有要求。思维设计作为一种方法学,将开发小组的创新力释放出来,从而有助于为所有类型的项目探求具有高度竞争力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一个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正因为如此,它可以经受住未来的考验,在未来的产品和服务开发过程中被一再地反复运用。

roger b.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我们的综合顾问团队能为大部分产品和服务就策略、实施质量、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流程等提供建议。

随着中国由高容量低价值的制造业经济向高品质高价值的创新型制造业经济转型,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应当如何去实现这种转型,以保证为此提供必备的条件,并维持其增长。

国务院最近宣布国家将支持在十个公共发展领域的投资,清晰指明了未来增长点所在,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未能预测如何实现这些增长。仅仅期待革新性、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出现只能说是认识到了这种需求的存在,而没有给出具体方法。如果想要充分开拓国务院所构想的 “中国制造2025” 蓝图,这样的状况极有可能导致中国在应当培育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制造业文化之时,却引来新一波“外国专家”涌入的浪潮。(制造业文化意义重大,中国制造业的自我身份认同应该体现中国文化,而非单纯对西方制造商的模仿。)

倘若生产文化要发生改变,继而进化为“蓝图”所描绘的具有竞争力的实体,就需要引入一种非线性的、研究型的策略发展和规划形式。开始时可以采用一种对单一决策者依赖性较低的模式,形成不同权责层面,新思维(设计思维)从各个层面上帮助应对这种文化变革所带来的挑战。

我相信市场需要由设计导向的综合性产品开发流程,让出人意料的思维和规划促成更多样化的结果,并以此迎接新技术应用和制造业的挑战。要将创新性与创造力转化为适销的产品和品牌,需要经验丰富而又关注业务的设计师们的介入。而要确保这些技术和发明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则需要借力于深谙“落地市场”理念及一切构成要素的设计导向型产品开发团队。

这种产品开发策略在力推政府支持的十个制造业领域之初就应该同时启动。高校可以检讨设计及工程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并将时下短缺的商业思维课程加入其中。不妨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验,参考它们的一些已被证明可以对高科技产业起到支持作用的成功模式,在两个院系之间合作形成一个名为“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的研究方向,借此促进“设计思维”在制造业变革管理中的运用。

纵观全球消费品制造商,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三星、戴森、索尼和苹果都是设计导向型企业,而他们所采用的“产品开发”流程都与他们的技术、产品和用户高度契合。

B+SW可以通过设计和产品开发帮助企业迎接产品和流程现代化的挑战。将设计思维运用到生产、营销、设备和管理之中,从而成就“中国制造2025”蓝图的实现。

roger b.

 

 

The Roger @ TD+ 微信平台

欢迎来到TD+微信平台的首期推送。这个平台旨在充当设计界的背景活动,为创意领域的互动讨论提供一个平台。

首先来谈一谈这个标题:“思维设计”。相信“设计思维”这个词汇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这一方法论是指设计如何与企业文化整合并成为产品开发流程的构思方法。“设计思维”已经跨入具有学术及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我希望使我们这个平台更为平易近人,让每一个关注设计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思维设计”这个名词在我看来更为合适,因为好的设计属于每一个人。

这个标题还有一个引申的含义,“会思考”的设计(聪明的设计)暗指有一定含金量的设计。这些设计不但会考虑问题,而且能够催生洞察力及不同的解决方法,或许最为重要的是它明白在社会和商业活动及管理中同样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设计还是在许多层面上创建解决方案,因此这个标题也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初衷,即帮助设计师们在更高的层面履行职责,帮助客户理解一个项目的潜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个任务不简单,但是作为设计师,我们善于复杂思维。在结合“思维设计”后,我已经挑选出了第一个议题,这也是一个敏感话题,参与这个话题的“玩家”熙熙攘攘,无疑将证明我们在前文中对这个标题的解释,它是对所有设计爱好者开放的,不仅仅是设计师。所以,欢迎来访,别忘了告诉我你们的想法,稍后详细说明。

中国的政策为什么需要考虑设计在商业及社会中的地位

近期,我读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 ,作者是一位知名的苏格兰教授,他的主张在于中国的商业模式普遍比西方对手更具有前瞻性。因为西方的商业模式是在过去300多年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陈旧的习俗惯例目前仍主宰着其商业运作的很多方面,而中国的商业运作模式却被未受此束缚。没有限制增长和发展的过去和诸多限制条件,中国已经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但是如何界定这个未知的“未来”是中国政府目前面临重大的问题。

前不久我还读了另外一篇文章,正是这两篇文章共同确立了本文的主题。第二篇文章来自国务院一个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会议,会议宣布了未来政府将特别资助和扶持的10大方向。

这些方向具体为:

信息技术,高端数控和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海事及高科技船舶制造,高级轨道设备,节能交通工具,电气设备,新型材料,生物科技及医疗设备,农业设备。

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好的发展方向,但在我来看,有一个缺口,有这样一个领域在传统上一直被忽略,在西方商业思维中亦然,那就是设计,国务院似乎也没有将此提上议程。

目前世界上一些最成功的企业及经济体已经或正在逐渐成为以设计为导向。二战后德国在设计及质量原则的指导下迅速崛起。意大利以设计文化重塑国家形象,登上设计、时尚及生产制造界之巅。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挪威及芬兰皆以设计带动生产力闻名。三星公司各个层面的决策都有设计师们的参与,同样这样做的企业还有宝马、戴森、苹果等等,不胜枚举。

每一个得到政府支持的行业都将得益于具备设计思维的人员的加入,而不是将设计视为只能应用于开发后期(参考:IDEO的Tim Brown)。 设计思维不但可以协助科学技术领域的探索,也可以在发展进程中更为深奥和人文的方面一展拳脚。在需求与忧虑皆与日俱增的消费领域里,设计师可以在定义用户体验及期望值方面助以一臂之力,并将这些 “软元素”融入整个开发过程之中。

在新西兰生活的时候,我的一个好友,他是工党主席,有一次他问我是否可以协助他们的商业部为当时正在开发的一些产品制定销售及工业设计解决方案。看来似乎是一帮“技术专家”或是书呆子发明了一大堆本以为可以征服世界的产品,却没有一件具有任何市场潜力,原因正是并行设计研发环节的缺失导致了这些产品不具备使用价值。换言之,他们只是在收尾阶段通过设计润色使之变得“卖相好看”,而不是去迎合未来的市场。

我曾是新西兰梅西大学工程学院设计系的负责人,主要负责产品开发领域的研究,而我的建议正是与此有关。我强烈建议中国政府致力于10大领域内以设计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以此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我做过很多涵盖这10大领域的项目,而我建议将产品开发纳入大学学科范畴,则是经验之谈。

产品开发的流程适用于所有产品及服务,调研类型、材料测试、设计和构建原型以及消费者评估生成决策所需的参数,进而带来成功的集成制造。生产/实施后的评估流程得到的是不断提升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而这又意味着进一步的研发及创新。

这就是我的“第一枪”,一个复杂的话题,但它诉说了我的信念,即设计的举足轻重。它展示了一旦你开始将多样化的信息融入到项目中会发现设计可以变得更加重要而项目本身也将因此受益的可能性。希望我们将来可以一起探讨如何获取那些信息,如何利用它来提升中国设计师的整体风貌。

如果你和我一样坚信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和社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并享受“思维设计”带来的好处,我会非常高兴得到你们的反馈。这会引生出贴合读者情况的交流,并有望帮助加深大家对设计在国际范畴中的认知。我也有兴趣了解你们认为值得探讨的话题,所以如果你们有希望我去探索的问题,请在平台上给我留言。

(建议大家搜索一下我在括号里所做的注释,那是供调研之用 的信息。)

roger b.

 

 

B+SW:带你找回被遗忘的设计历史

Roger Billington,深圳B+SW设计中心董事、首席执行官,早在四年前刚到中国发展设计事业时,他就发现中国的年轻设计师往往只关注设计本身,而普遍缺乏设计之外的知识。意识到这一点后,Roger秉承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师者作风,展开了持之以恒的课题调研活动,他认为,设计师们对这些课题有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真正掌握设计的精髓。

在记者看到的其中一份调研题目中,涉猎范围广而深,除了有对设计风格演变、不同时期的设计表现、材料的运用和起源等等容易被设计师们忽略的历史问题,甚至还出现了“麦当劳来自哪里”,“请预测出未来哪些行为不会被人接受”这些看似与设计无关的课题。“像麦当劳发展史这个课题,就希望我们的设计师能够去思考,懂得设计师要具有观察社会结构、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从而去赢得市场。”

谈到对中国年轻设计师有什么好的建议时,Roger一再强调,设计师们不能只关注设计本身,而要学会尊重设计、尊重历史,更应结合实际、善于思考,让设计创造出最大的商业价值。

Roger Billington简介:中国深圳B+SW设计董事及首席执行官。建筑概念、室内设计师及产品设计师。新西兰设计师协会理事会员、澳大利亚设计师协会会员、英国工业艺术家与设计师协会会员。毕业于英国沃夫汉普顿大学,获空间设计学学士学位、灯光设计研究生学历,在英国、新西兰以及中国都完成了很多优秀的设计项目。

B+ SW设计员工全家福

 

设计历史背景知识的积累是基础

【A963】贵公司四年来一直在坚持不断地对一些设计历史等题目进行研究,能跟我们详细谈一谈具体涉及到了哪些课题吗?

【Roger】我们之前已经完成了一份课题研究,现在第二份已经完成了2/3。所有的课题范围、跨度都很广,设计风格、设计历史、设计背景以及社会因素等都有涉及。我们的设计师可以从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搜集资料、整理、深入调研,然后给其他同事做讲解和演示,这样的话,不仅仅是研究该话题的设计师,其他听报告的同事也会对该话题有更深刻的了解。

 

【A963】那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想要做这件事的呢?

【Roger】原因有很多。我刚到中国时面试过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发现他们普遍对设计历史等背景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是我做这个调研课题的最初原因之一。在西方,这些设计历史知识的了解是成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西方教育的重点,但中国在这方面则急需提高,这也是中西方教育体制的不同之处。我们做这些课题的调研就是希望我们年轻的设计师能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搜索、了解、调研,可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从而对基本的设计方法、设计原理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古典风格、新古典风格的不同点,分别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室内、建筑设计中会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在调研课题范围之内。其实这也是对中国年轻设计师再教育的方式之一。

同时,我们也聘请国外实习生来公司实习,把这些国外实习生和中国设计师的想法和能力进行融合。这样双方都可以体验到与自己不同的设计形式,两种教育模式出来的设计师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感受不同的设计师风格,设计理念,相信对他们都是很好的提升方式,也能够促进他们对设计有更好的理解。

另外,我们还通过影片的观赏来了解不同时期的设计,就像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从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伴随着设计、科技等因素的变化,相似的故事情节在不同时期内可以有不同的表现,而这些变化都是我们设计师要思考的。通过这些方式,我们的设计师在学习知识时也为他们的工作增加了不少乐趣。

B+SW设计人员对课题调研进行展示、演讲

 

【A963】除了看影片,您的团队还通过哪些途径来对这些设计知识进行学习和调研?

【Roger】我们的工作模式有点特别:对任何事物进行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好处?背景依据是什么?……中国很多年轻的设计师缺乏挑战常规和质问的态度,总是以某种特定方法去做事情,发散性思维不够。我一直鼓励设计师质疑我,他们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是错误。这些质疑就是鼓励他们能够去提问,自信地去应对挑战,而他们质疑的前提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来支撑。

其实这个过程和我们的课题调研是相辅相成的,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任何设计决定都是有原因的,都要经过经济、环保、可实行性等多方面因素考虑,也正是这些设计历史知识的需要性,让我们更有理由继续将这个课题调研继续做下去。

我现在带设计师的模式更趋向于商业化,设计师要懂得如何和客户交流,更好地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然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呈现给客户完美的作品。这是我们设计师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这个模式和在学校教学生的模式还是有点不同的。另外我们还通过博客、竞赛等模式来提高大家的能力。

 

用设计思维让项目价值最大化

【A963】在这些课题中,您最为关注的是哪些?为什么呢?

【Roger】所有的话题都很关注,都很感兴趣。看设计师对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作报告时,我会从西方的角度、用西方设计的视野做出点评,我们也会发现中国设计师对设计历史的理解还很欠缺。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这30多年中,多数设计师还是将设计当成是一种服务,而不是职业。设计师要赢得业主的认可,不仅仅要有扎实的设计功底,设计历史背景知识的积累也很关键,许多设计师在校期间学到了很多设计技巧,但是对设计本质的运用、思维能力还不够。现在我们就提倡打破传统模式下的工作方式,让年轻的设计师在工作的同时,不但能够学习到知识,还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我们发现经过这样不断地积累和锻炼,能够做出更多客户和市场认可的作品,设计师个人水平也得到提高。

Roger现场点评调研课题成果

 

【A963】您认为这个课题研究对您的团队,乃至对整个设计界会有什么样的意义?

【Roger】有了这些知识作基奠,作品会更加尊重历史,强调文化背景的运用和积累。对设计个人能力的提高,公司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这些调研资料和结果今后都会对外公布,因此所有参与到课题调研的设计师,都会很认真地对待,同时也是他们自身能力和知识提升、积累的过程。

通过这些课题的调研,设计师会更加地自信,包括心态,统一性,综合把控能力,对客户要求的掌控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真正的设计,就需要设计师自信,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这些成绩都可以回归到他们对设计历史等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

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赢得市场

【A963】看了一些您的研究课题,感觉它们涉及面非常广泛,还有一些相互有交集的课题,您的团队是如何保证高效地、有条不紊地来进行分工合作的?

【Roger】所列出的这些课题都有共同点,但各自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其实这样可以让设计师在调研自己相关话题的同时,了解到同一时间其他因素的发展情况。就像有位设计师的课题是关于20世纪50年代的产品设计,另外一位设计师的课题则是二战时期,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那么这两位设计师可以将相互的课题资料放到一起来进行分析、对比和类推。设计师对事物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新艺术运动,也是从面料等布衣的改变开始,不断延伸到别的行业中去。

                   B+SW团队认真聆听讨论调研课题

 

【A963】我看到课题中有对麦当劳这类与设计的关系不是太密切的一些相关话题,您对它们的研究又是出于一种什么目的呢?

【Roger】对待设计,我们不能单纯地看成是设计,设计和我们生活的整个环境都息息相关,将麦当劳的发展史放到我们研究的课题中,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到,设计和社会因素都是相关联的。麦当劳的发展,很好地展示了企业在应对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是如何调整政策最终赢得市场的。

二战结束之后,经济机构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了,很多工作需要东西部走动,移动性不断地增强。在这种历史情况下,麦当劳的创始人雷蒙德·克罗克发现了东西部移动性的变化,也发现了在这个过程中食物的供应没有跟上。意识到这个机遇之后,他就首创了快餐模式的食物供应,这种食物便捷、快速,也保证食物的质量。美国现在几乎每隔3公里的地方就有一家麦当劳,生意依然非常好,这是很成功的例子。

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快餐模式,餐饮领域有星巴克、KFC等等,家具领域有宜家。对于设计师的话,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创新,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社会需求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作品。室内设计师其实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设计,每个设计都要符合各种要求。设计师同时也要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综合来讲,设计师要学的不仅仅是色彩设计或者是哥特式等建筑风格的学习,还要用心地去发现和设计有关的知识,不断地去学习,好的设计可以为企业增加价值,而不只是简单的装饰和装修。我们一直鼓励设计师用设计的思维去对待设计,不断地提问,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

B+SW设计团队轻松友好的工作氛围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价值

【A963】您在设计中一向主张生态环保和创新,这也是全球设计的发展趋势,您来中国也有好几年了,认为中国的设计市场在这两方面有没有一些变化?接下来您仍然会把这两个优势作为贵司的核心竞争力吗?

【Roger】很多人都在谈论和提倡环保、创新,但是这几年来看,中国设计市场在这两方面改变还不是很大,真正感兴趣的业主也不多。我们自己的项目也是在通过设计流程、设计分析,让业主在不增加费用的情况下说服业主。

现在年轻的设计师,对于生态、环保很关注,但是大家更多的解决方式只停留在材料选择和运用上,但是这些还不够,我们除了注意建筑、材料施工的过程要达到生态环保的标准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设计师也可能是因为没有时间,或者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找到这些材料以及遵循环保的施工条例。我们现在就正在筹建一个网站,在这个网站上,有很多环保材料,以及一些相关的建筑施工条例,不管是建筑设计师,还是室内设计师都可以轻易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这些产品我们也会做出相应的评级说明,使用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产品的材质、性能、安全性等知识。

而创新,是我们设计师每天都要考虑的事情,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事物,不创新就是自欺欺人,创新对于一个作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一直强调创新不是创造,而是要不断保持创意,材料、技术的新运用也是创新,不断地思考,成为真正知识丰富的设计师。

B+SW设计作品:北京宝马博物馆

 

【A963】设计行业不断地发展,大家也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品牌”上,越来越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Roger】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过去的30年,大家偏向于制造,再制造,但是现在大家开始意识到品牌在现代行业中的重要性,一个公司要知道客户的需求,如何留住客户,那么就要知道自己企业的品牌到底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中国的设计师也越来越了解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对西方“Smart design”(聪明的设计)也更加地注重,更了解品牌的需求;设计师能够通过案例的调研来了解中西方设计的不同,懂得更聪明地做设计,“设计”不仅仅在设计行业有效果,在很多的商业活动中,设计的思考和商业思考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设计师可以用更广的思维想得更远,带来更多的价值。

B+SW公司将环保、创新、专业、自信的设计服务作为公司的核心价值,我们认识到设计不仅仅是装饰的工具,而是可以打造企业形象的有效途径。四年的发展,B+SW公司将这些成长以及项目案例的积累作为B+SW公司品牌的基础,我们也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进行了严谨的分析,从短期目标,到长期的发展,都不断地会有一系列的推广活动。B+SW设计这个团队重心在室内设计,而我另外一个顾问公司则更注重品牌的推广,帮助其他公司分析他们的核心价值,并推动其公司发展,提升品牌效益和形象。这个顾问公司更倾向于国际化发展方向,我们也会有很多国际元素的注入。

 

记者手记:近几年,明式黄花梨桌椅在国际上大受追捧、米兰国际家具展上中国元素也呈崛起之势……在越来越多中国设计师盲目崇拜模仿国外设计的同时,国际设计大师们反而把目光锁定在中国。

一个外国设计师,坚持用四年的时间来弥补中国年轻设计师们基本功的欠缺,在大家有幸看到这些调研成果的时候,也许会如获至宝,当然更多人会感叹:怎么会是一个老外去做这件事!

种种现象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国内的设计界反思吗? Roger先生的告诫仿佛又在我耳边响起:学会提问、学会质疑……

 

 

设计顾问在中国——外籍设计师Roger B.的新规划

设计顾问,源于西方的新兴职业,在中国市场实属“新秀”。它能成功的建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准确把控企业的市场定位,增强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如今,有着多年国际设计顾问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外籍设计师Roger B.,决心将这种新兴职业引入中国——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设计顾问的加入可确保企业得到更多市场份额的机会,从形象、功能和行动上展现企业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中国的市场实际急需设计顾问的产生,只有设计顾问的出现,才能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明确发展目标。如今Roger B.深感自己应肩负这样的使命,引进“设计顾问”这个西方理念,融合到中国市场中来。

Roger Billington简介:中国深圳B+SW设计董事及首席执行官。建筑概念、室内设计师及产品设计师。新西兰设计师协会理事会员、澳大利亚设计师协会会员、英国工业艺术家与设计师协会会员。毕业于英国沃夫汉普顿大学,获空间设计学学士学位、灯光设计研究生学历,在英国、新西兰以及中国都完成了很多优秀的设计项目。

开创设计与顾问相结合的新模式

设计和顾问相结合,在中国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设计顾问通过对市场需求、品牌的参考及消费者的思维统一把控,开发企业品牌形象的各个领域以促进企业的发展。B+SW设计以及设计顾问在中国的发展都在Roger B.的职业规划之中,在访谈中,记者明显地感觉到,Roger B.对设计顾问在中国发展的市场前景非常自信。

【A963】贵公司乔迁新址到南山区的香年广场,是否意味着公司有更多的新发展?

【Roger B.】我们一直都在发展着,最近有三位新设计师加入团队,也正在招募更多的设计师,目前在做的项目很多:北京的宝马博物馆,深圳沙井有个6000平米的项目,还有珠海的地产项目……都在有序、稳步地发展着。

除了B+SW公司的运营之外,设计顾问是我计划中的另一个业务。设计顾问不是单一的设计服务公司,除了设计领域,还要对客户公司进行其他方面的引导和帮助,比如客户品牌形象的定位,公司名称规划,公司整体发展方向等元素。设计顾问的业务和B+SW是两个不同的独立个体,B+SW是项目设计,设计顾问侧重于概念设计和商业设计;顾问,也就是帮助企业品牌定位和推广市场宣传等一系列活动。

设计顾问这个职位,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企业做全方位的综合分析,如果现在拿到一个项目,就可以结合我自己的经验以及B+SW的经验,涉及到市场的分析以及潜在市场挖掘,有关商业和市场调研等方面,由设计顾问公司来完成,项目设计方面由B+SW完成,这样两者分工合作,对于SW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和途径,也能为更多的高端项目服务。

这种设计顾问服务的模式也可以更好的促进未来设计行业的发展,未来的设计不应仅仅只是做设计,还要能结合和把握商业。这种模式契合了设计师的特点,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很特别,喜欢通过思索去挑战传统,能够不断地创作富有挑战性的新方案,这也是我认为设计师更适合担当设计顾问这个角色的原因。设计师以后的职责不仅仅只是追求建筑或者是室内的设计,还要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帮助。

【A963】设计顾问的模式和设计模式有什么区别?

【Roger B.】设计的模式,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分析,一步步地到达顶端,提出方案;但是设计顾问,要综合各方面的资源,包括社会心理、材质、环保的分析,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调研,才能到达顶端,完成方案。设计顾问有更多的程序和步骤。

设计顾问的范围非常广,相当于企业各种顾问的综合体,包括对公司形象的包装、建筑和室内空间的设计,公司项目的分析及对公司各方面进行统筹和有策略地把控,帮助企业进行商业规划。设计顾问可以向企业提供挑战性的观点,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潜力,完成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设计顾问还适用于各式各样的发展,包括员工的绩效分析、员工与管理人员间高质高效的督导和合作。设计顾问还可以改进员工的工作方式,确保员工很快适应日新月异的环境。

各行业的设计顾问流程相同,但是侧重点不同,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来对产品进行分析,当然设计顾问之间的本质是相通的。资源共享,一起学习,降低出错率,少走弯路。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用系统服务促发企业的潜在价值

设计顾问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现有价值及未来潜在价值,优化企业环境,形成和完善项目管理的标准,从而确保各个项目单位间无缝地结合。那么这个职位所具备的素质是什么?什么样的公司最需要设计顾问的帮助?设计顾问的工作程序是什么? Roger B.用他的回答,展现了设计顾问的魅力所在。

【A963】设计顾问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职责是什么?

【Roger B.】设计顾问这个职位很特殊,要求也比较多,否则很难驾驭这个职位所要承担的职责。首先,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丰富的头脑;第二,要有调研的兴趣,有能力对现有及潜在事物进行分析,也要对设计有调研的兴趣;第三,对设计、市场有想法,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第四,有设计经验,有一定的设计技巧和设计能力。

职责可以用两个词概括:明确和统一。明确,充分分析客户公司的详细资料,明确该公司整体的发展方向,确定整体的计划和策略;统一,综合地将各方面的元素统一运用,公司发展方向等都用统一的设计元素来综合地贯穿。这样综合地分析和思考,公司的品牌推广更易成功。

设计顾问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产品商业化”,即产品开发的服务,中国大多工厂生产产品都没有设计顾问来服务,设计顾问会在产品生产之前做足调研,对产品进行够统一的推广,这样的产品更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在设计顾问指导下的产品也有更好的销售前景。产品设计专业最早出现在新西兰梅西大,当时由我和另外三个人推动了这个专业的形成,现在这个专业被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很多大学采纳。就中国市场和行业的发展来看,也非常需要这样的职位。其实,产品的开发包括了各行各业的产品开发和服务,而设计顾问对市场和消费者都有很大帮助,消费者能够更加理性地了解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会盲目消费。设计顾问和产品开发两者相结合,能让产品更加符合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设计出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A963】那您觉得怎样的企业需要这样的设计顾问?

【Roger B.】国外设计顾问行业已经发展得很好,有很多这样的国际性公司,例如IDEO,成为了很多大型公司及政府机构的顾问,美国10%的百强公司,70%的政府公司和部门都请他们做设计顾问,他们的优势在于“设计性思考”的过程,以及他们对调研、战略规划和分析的运用能力,这也是设计顾问的价值所在。

我认为,凡是需要品牌推广的公司都是需要设计顾问,从建筑、室内设计到整个公司的对外形象、宣传推广以及公司logo的设计,设计顾问可以对这些方面进行系统地品牌推广,帮助企业综合地把控未来发展的方向,让设计以及其他的元素达到统一,并让客户能通过视觉感官全面地认知这家公司,直观且简易地接受,从而提高公司的认可度。一些连锁企业,更加需要设计顾问来提供服务,设计顾问的整体概念及策略,更加符合连锁店发展的需求。整体的宣传和推广都能够统一。设计顾问是现代化设计的进化,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设计,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商业活动服务及更明确的发展方向。

【A963】设计顾问的工作程序是什么?

【Roger B.】设计顾问的工作,是经过各个程序一步步完成的,不能跳跃式进行,每个阶段完成的事情都不同,包括消费者层次的调研、消费者需求的搜集、市场走向,还涉及到质量的控制、产品的使用周期、寿命及产品的可回收性。如果设计顾问的团队有八个组员,那么会有三、四人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中去,其他人参与到相关的调研过程。

设计顾问的模式,在产品开发的时候能有一些资源的共享,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去分析不同产品的需求,我之前做过一个国际连锁店项目,从第一个店开始就由我来做设计顾问,现在已经有200多家的连锁店了,计划在5年内发展到1000家连锁店,对于这样的连锁店,设计顾问是有品牌推广策略的,有了策略的把控,就能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登陆我们公司的网站会发现,B+SW已经集中了多种领域的设计顾问,包括园林设计、灯光设计、平面设计、产品开发及公司VI的设计制作等各个方面。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18个设计顾问已经加入。这些工作可以由不同领域的设计顾问分工完成。同时,设计顾问模式和B+SW结合,会让SW公司更加地专业化。可以说,中国市场上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设计顾问公司,我们算是行业的引领者。这对SW和中国市场都是一个新的起步,我相信在未来5年之内,我们将能成为行业的领头人而不是追随者。

 

用发散性思维挑战传统的设计模式

跳出传统的设计模式,让大家知道设计在商业分析下会更显成熟,对于设计顾问在中国的模式,虽只是起步,但是却是行业趋势。Roger B.不会一味追求速度,而更愿意根据实际情况,稳步发展,逐渐让大家接受这个概念。

【A963】对于“设计顾问”的规划,现在您已经开展到哪个阶段了?

【Roger B.】目前还是起步阶段。设计顾问对于中国市场是一个新产品的开发,要对中国市场进行综合地分析。设计顾问的目的是让企业挑战传统的设计思维和流程。如果生产一种产品,传统的思维方式就比较线性,直接投入生产,但是设计顾问会有发散性思考,提供多方面的可能性,让产品更加优质。传统的产品开发只有一条线,目标也只有一个;但是在设计顾问帮助下的产品开发,考虑的因素多,这样产生的可能性结果就会有多种,不好的就可以剔除,这样通过对材料、环保、可回收性分析的结果得出的产品,目标会更加地完美,发展道路也更加久远。

【A963】能否和我们分享下您做过的一些项目?

【Roger B.】我之前给石油公司、汽车公司、人力资源等公司做过设计顾问,这些公司都意识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对公司发展更加有益,所以需要设计顾问的服务,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多方面的意见。而对于B+SW公司,公司的发展也需要有前瞻性,公司在未来的5年内,不能仅仅只是单一地做设计项目,要更多的引进西方的先进理念,规划好公司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设计顾问的意义所在。

中国设计行业还是比较年轻的,很多设计公司也非常年轻,大部分公司只是10-15年的经历,所以我更希望这样的群体能够跳出仅是装修的模式,不要单纯的进行建筑设计或室内设计,希望能够往设计顾问的方向发展,这样对中国整个设计行业都有帮助。

【A963】那您对于设计顾问在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具体的规划?

【Roger B.】中国市场有很大的不同点,虽然这个市场很需要设计顾问的出现,但是这个发展不能太急,需要一步步的进行。设计顾问这个职业的要求非常高,去寻找合适的人选也需要时间。设计顾问的工作除了各方面专业的领域需要考虑,各种社会心理学的要素也不能落下,我们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建立这个团队,一步步地发发展。拥有了好的设计、好的项目、好的员工后,并要对市场及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进行分析后,设计顾问在我们的努力下就能有很好的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不断提升市场设计的标准,普通的设计更多地是关心项目设计的时间、费用和设计效果,但是经过设计顾问的服务出来的产品,就能有更多方面的收益,不仅仅是产品,还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及员工的工作效率等都会有帮助。

目前我们会以B+SW为主体,把设计顾问适当地切入到我们的设计项目当中来,让这两者相辅相成地发展。之前我和你们谈过的个人博客的开发,这也将会成为设计顾问的一部分,我希望能够全力去开发这个领域。我有机会也会到各地去做演讲推广我的理念,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的设计师知道,设计不仅仅是一门关于装饰、颜色、材料的选择的职业,而是更有深远的意义的,关乎文化及各种知识的职业。

 

 

老外眼中中国的酒店和商业设计

在西方做设计和在中国做设计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区别不多但是重要的是:

业主,在中国有很多业主仍然把设计当成是一种服务行业,他们不把设计师当成是一个能将业主的想法转换成实际的、能赢利的物体或空间的职业群体。

通常这也是因为有些设计师本身没有理解设计的重要性,抑或是缺乏经验或信心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业主进行引导从而为业主提供一个超出业主期望的设计方案来。

业主的干涉,即使是在设计的次要方面上,通常认为自己就能够创造出好的解决方案,而设计师只是简单地为他们画图而已。于是通常业主不断地要求修改方案,而设计师也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当前设计行业的一种现状。

我曾在伦敦听过一个毕业汇报,在汇报上有学生说道:“业主与项目接触得越多,项目出来的成果就越差”,当然这话可能有点极端,作为业主关注项目也是应该的,但是在中国,业主还应学习相信设计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享受设计师作品中新鲜的东西。

一般来说,有些中国的业主似乎没法准确地给出能反映他们实际需求的设计任务书,他们宁愿等到设计师做出大量工作以后,才说这不是他们想要的。我想这也是一个能让中国设计师变得更加专业的一个机会,即通过与业主从最初的沟通起,就挖掘出客户真正的想法和需求,从而避免浪费大量时间去猜测业主的需求。

在设计行业中,中国文化对“老板”即业主的尊敬与西方文化是相冲突的。在西方文化中,设计师的价值在于他们能为设计带来什么、在于他们如何说服客户去接受一些在他们期望之外的东西。

尊重都是相互的,好的业主会尊重设计师,正如设计师尊重好的业主一样。这样才能建立起好的合作关系,而且通常为主之所以选择某位设计师来为他做项目,正是因为他们在与好的业主的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

这也就是设计是如何进行的、创新是如何在设计中存在的,这种“挑衅”正是造就良好的设计文化的精华。

时间,在中国,所有的项目都是紧急的,在我看来这象征着客户缺少规划或者缺乏对设计程序的理解。这通常会导致未被开发完全的方案的产生,从而减速整个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好的设计是需要时间的,尽管我认为西方的设计通常太散慢,但在两者的中间还是存在着平衡点的。

调研,在我的经验中,设计调研在中国的设计过程中不是一种流行的特征。这也许是因为做调研需要花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但在我们的设计团队中,调研是所有项目的起始点。无论这种调研是关于材料、历史、现场、客户还是客户的生意类型或是该项目将如何为客户的生意赢利,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增加设计方案的速度和效率,因为调研能使你更贴近客户的真实需求。

质量控制,同样时间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但质量的控制是在我们的设计中是被常常提及的。客户,对项目的完成速度有要求,而设计师需要进行下一个项目,加上施工队伍的施工不够细致到位,通常使得项目的最后10%成为最差的一部分。即使主建筑体做得很好,但由于对细节的处理不够细致都有可能使得整个装修看起来很差劲,但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因为在合同条款中对粗糙的细节处理有处罚的规定。人们正是通过这10%的工作来评判整个成品的质量。也正是这10%,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公司的运作和维护息息相关的。如果门关不严、抽屉推不进去或是打开水龙头时龙头脱落,这些都是我们会记住并且以此来评判这个项目的好坏,当然如果屋顶塌了我们就会更加记住了。

价格,中国的设计师得到的报酬不如西方设计师那样好。这将给设计师和业主同时带来很多困难,例如,在设计未得到完全深化前就仓促收尾于是导致了细节、质感和潜在效率的缺乏,尤其是在商业和酒店项目中。

这种价格的差异同样可以导致设计办公室办成一个设计的工厂。很多设计师出身的公司创办人,也越来越多地注重利益而渐渐远离真正好的设计。

这将导致设计缺乏重点或方向,一味只追求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好。这在西方是无法想象的,例如Philppe starke 或zaha hadid的设计就不是主流风格,事实上正是这种主流风格决定了设计公司的成功与否。在中国这种主流风格通常是由业主决定的,而

不是由设计师决定。在竞相成为最大的那一个的同时,人们常常忘了要做最好的那一个,于是方程式最终被简单地视为花费、价格和赢利。因为公司越大,能做的项目就越多,因此营业额的重要性超过了设计本身。

当然在西方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好的设计通常对设计公司来说是有回报的,好的设计使得设计成为业主的的收益,而不仅仅是项投资,正是这些公司为高质量的设计创造了好的名声,从而吸引更好的业主、更好的项目及更多的赢利,这也是我们公司在中国想要追求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少,正是多”。

设计对我来说是一种商业,但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做设计使我拥有更多出行的自由、享受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对控制世界的各体系拥有创造性的洞察力,从而让我更好地利用这个世界为我提供的一切。正是这些决定了我对可持续建筑和环保的兴趣,从而鼓励我去影响中国的业主一起分享这种生活方式。

在西方对于设计师来说有这样一个说法,他们说设计有三个组成元素,价格、时间和质量,而业主只能选择其中两个。在与客户交流时我也经常用到这个句话,而他们的

反映通常能反映他们是怎样的一个业主,如果他们觉得这是种幽默那他们通常是容易沟通的业主,如果不是,则要注意了,因为撇开一切来说,设计应当是件有趣的事。

问1:如果有一个造价很高夜总会项目给您,但工期非常紧,您会不会接?

答1:会的。我并不觉得时间是个太大的问题,它们只是限制条件之一,但如果在开始设计前对项目的所有条件进行透彻的分析,那你就可以有效地处理所有的限制条件。对设计要求和限制条件的仔细分析,可以为你提供所有需要的信息,以便为项目分配合适的人选。当然你还需要与业主有直接的交流,以便在你开始设计前使他们同样了解你接下这个项目的既有条件。

问2:您愿意与非常挑剔的业主工作吗?您是如何与他们相处的?

答2:看情况,有些挑剔的业主只是不熟悉设计的领域,对这样的业主我会非常地直接。如果这样行不通的话则我拒绝这个项目。有些挑剔的业主只是对于项目非常地关心(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项目),对于这样的业主,我们必须与他们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关系,使他们了解到一点,即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经验比他们的更好,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花钱请我们的原因。

问3:对于年轻设计师的职业发展,您有何好的建议?东莞设计人俱乐部的成立在你看来有

何意义?

答3:职业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一切事物保持继续学习的态度。在我的设计办公室中,我们的设计师都必须做设计历史的调研,并以汇报的形式与其它同事进行分享。他们每人都有

几个关于设计领域相关方面的话题供他们进行调研,使得他们各自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至设计中来。他们同样可以在其他设计师需要这方面信息的时候提供帮助。

东莞设计人俱乐部的成立给所有的设计师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的机会。通过互动,可以不断地推动年长设计师的向上,而年长设计师可以与年轻设计师分享其经验和知识。

问4:年轻设计师们该怎样做,才能出人头地?

答4:在设计行业中大概只有两种办法可以成名。一种是生在名人的家庭中,另一种就是努力工作。学习,以及对所学加以应用,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能提高你的设计水平的方法。作为设计师你知道的越多,能应用到设计中去的点子就越多。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你可以学会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抄袭,做到这点需要自信,也需要经验的积累,所以不要急,集中精神做好每件事,而不是老想着利益的问题。

问5:通常是由您来为业主推荐装修风格、还是根据当时的潮流和时尚走?

答5:如果你是一个思考型的设计师(参见问题4),则应由你来决定应采纳的风格。时尚或潮流都只是简单地对旧事物的新利用,风格是永远的,而你必须要保持别具一格才能理解这种不同之处。

问6:您在设计中是如何对中式元素进行应用的?

答6:在我的定义或应用中,现代中式就是我的设计风格的代名词(参见问题5)。我对中式家具、陶瓷、字画及现代艺术有极大的兴趣,在我的个人风格中我也经常用到这些元素。而对美学的平衡在于设计师如何去平衡所有的标准设计元素,包括颜色、环境、肌理、比例、尺度、阴影及温度,而所有这些环境因素的结合应当达到一种能适应设计目标的结果。这种方式同样可以被应用在希腊、非洲、巴西或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而设计师取得成功的关键则在于发展自己的个人风格(参见问题3、4)。

家具设计的发展趋势

Hi I am roger billington partner and ceo of sw design based here in Shenzhen, my PA Jeanne is here to help with the presentation. I have been invited today to talk about trends in furniture design and or manufacturing and inevitably sales and the use of furniture. I suspect the real nature of the talk is about where furniture design is going so rather than discussing trends, which can be transitory and not necessarily help the debate, I will make a prediction or provocation. The prediction is based on volumes of my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nd more recently my living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in china. It is also based on my observations of society in china, some of the preconceptions of Chines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and where the furniture industry is, present day, in china. It is also based on bigger issues, like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and recently developed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and processes like rapid prototyping and lean manufacturing. I believe my prediction draws together many of these issues and paints a very rosey potential for the future of furnitur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n china and, consequently, its place in the world of design. My comments are not judgmental simply views of china and china industry and where I believe the future lies for, in this instance, the furniture industry. China has long been known as a place where manufacturing for the world has included copies of modern, classical and traditional furniture typ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t would be fair to say that the design of original pieces  is generally restricted to lower end sales and so suffer from a lack of design input and therefore avoid being relevant in a global design market. A social issue is that of recently acquired wealth in china, within one generation many Chinese have gone from poverty to immense wealth. For them the purchase of, sometimes, indisputably high quality reproduction furniture has been seen as a way of demonstrating personal prestige and status and has offered a ‘design’ solution to those who crave the recognition and enjoyment  brought about by this style of interior design and furnishing. The issue, 30 years on from the onset of personal wealth, is for some the growing desire to invest in furniture and interiors that reflect an entirely different position for the wealthy and, sometimes, not so wealthy. Many Chinese have travelled overseas, they have seen and felt the real antiques so faithfully copied and desired by their counterparts and through this the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quality, value and desirability. It is these people who I believe ar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furniture investors, not simply purchasers. They want to see furniture as investment and as an heirloom, a valuable piece which can carry on a families tradition as it used to do in china. This longevity of use and relevance also addresses other issues previously mentioned. To continue to produce furniture with a life cycle of between 3-7 years is not only, not sustainable, it is not desirable fo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co aware people, here and overseas. So how to begin to address my prediction, at SW Design I have instigated a policy of internship for the graduate designers. Each year we bring in 2 recent graduates from NZ, Oz, India, Korea and we interface these designers with our Chinese teams. They each have different qualities and skills and by integrating them like this I believe we benefit both groups, through this we certainly have gained a reputation for design which demonstrates the strengths of diversity,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ism. The solution to the furniture design dilemma is, I believe, a similar model to that of my company. I strongly advocate the installation of designer maker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an international ly recognized process. This practice of making and designing opens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design that the western design school system has proven to work and this is essentially what we do at SW, training and learning go hand in hand with practice. At the end of WWII, a bankrupt Italian government invested heavily into furniture design in its schools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that is why Italian furniture is so successful in the world market and why it is copied all over the world. The designer maker model is practiced there as it is in most design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and in a similar manner this is what I predict would future proof the furniture design sector in china. If furniture production in china is to address the topics above and if it is to gain a place in the world of design, action needs to be taken similar to the Italian govern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process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furniture that meets global standards of production, design and quality control can only be brought about by either a review of this part of the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or the supply of a private institution that focuses on these issues and so ensures a future based on value added craftsmanship and innovative design rather than fashion or reproduction. If my prediction comes true not only will the furniture industry benefit, as in schools like RCA in the UK and Design Center in USA, transportation, fashion, interiors,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ial designers will be encouraged to think creatively through programmes that challenge them to think and innovate therefore insuring a place for china in the future design world. We have started this process at SW, it works, to do it for the future of furniture design in china needs a commitment to my prediction similar to that in Italy from either government or industry…..   Conclusion: For the furniture industries long term good health I predict the need for a sound design,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based manufacturing sector. China should beware of concentrating on a “make for others” industry and develop, in house, innovation and design strengths by reviewing current design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so become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ly growing body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doing so an independent and world class industry would be prepared for the imminent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we face in addition to more astute buyer demands in a dynamic and increasingly responsible world of consumers.

无锡东鹏展馆设计

Designing the exhibition spaces at Dong Peng, Wuxi.  Roger Billington Director of Design and Developments, CEO,  SW Design, Shenzhen, China. The brief for the five showspaces my company agreed to design was quite clear, using the agreed themes, we were to maximize display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anitary fittings in a way that increased sales through customer experience, inspiration and enjoyment. The themes we agreed to design were: American rural, south east asian, luxury European, romantic and minimalist. All themes we have had experience in portraying previously through our show house designs for various developers around China. Two further themes were designed by a cooperative company from Guanzhou who have worked with Dong Peng several times previously.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designing for show houses and exhibitions, and what made these quite interesting, was that they were not intended to be ‘real’, they are experiential in that they are designed to give an impression of what is possible rather than designed for today’s use. This is not uncommon for my designers as we pride ourselves on our research into all aspects of a project from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to the client and the materials to be used etc. We try to show our clients a proposal that is in advance of their expectations and, generally, we succeed in this. Die besten Casinos fur Online-RouletteWo auch immer Sie Ihr Spielchen beim Online – online roulette auch wagen mochten, es erwartet Sie in jedem Fall eine atemberaubende Grafik und ein schneller, reibungsloser Spielablauf.. The client at Wuxi was no exception, obviously and astute businessman, he also has a very good way in working with designers, he listens, makes considered comments and does not insist on changes that may compromise the integrity of the design, in other words, he understands the design process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value of design as a business tool, not just a set of 3D Max renderings and a bit of CAD thrown in that can be changed without consequence.   My background as a designer stretches back 25 years, in England, New Zealand, Australia and now in China and SE Asia. I have been Head of School at one of Australasias top schools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and in that position grew the school from around 200 to nearly 1200. I acted as academic director in Canberra’s top design school and was visiting professor at RMIT in Melbourne. I have run successful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businesses throughout and have seen pretty much all there is to be seen in the design world. However, working in China has been the most challenging, exciting and frightening all at the same time. The pace of change here is staggering and to be involved in it is a great opportunity to put into business, my collected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from the past years. In my office I have introduced an internship system that offers places to top graduates from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but also offers to other countries, so far we have had Indian, S. Korean and English too. I also have a group of top architects, urban planners, landscape designers and industrial designers that I can call on for specific projects from the same countries. This exposure to my Chinese graduates rapidly changes the way they approach their working style and both groups benefit from this range of influences and experiences. This is how we develop design and how we maintain our leading design approach. We must however, carefully and consistently work to educate our clients and those using our client’s services to ensure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design in China continues to grow. Working with our client in Wuxi is a good example of how the process works well and it is a pleasure to continue to work with him on further projects now and in the future. The value of design to business in the western economies is not disputed, indeed it is reported to be the next great growth tool after the periods of Ener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 Commerce. I have brought this model to my business based in Shenzhen, but unless we can assist Chinese clients to learn to see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of design, then design will continue to be seen as a ‘slightly expensive’ luxury or a simple decoration experience that anybody can turn their hand to by copying the last edition of interior magazines. We are fortunate to have, within the 18 months of opening, developed relationships with some pretty smart clients, almost all of whom have offered repeat business. Our only problem now is sourcing the right designers, product specialists and technicians to carry on our growth. Despite being in a slower than usual economy, we consistently have more work than we can complete without a healthy amount of stress and as I tell all my young designers, if you don’t have stress, you’re not a designer, I think they believe me… If you are a graduate, not satisfied with your current position and think you could become a successful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designer in one of China’s leading start up businesses, you should give my PA, Jessica a call and discuss, call her on 0755-8347-6787.

北京演讲

To start with an extract from the Stanley Kubrick film 2001 space odyssey may seem a little remote from the topic but hopefully the analogy will be understood…..In the final scenes of the film there is an old man in a large sterile bedroom appearing to be on the edge of death….no friends, no medical staff…..nobody, it evokes a sense of reflection and of inevitability. I have through the years held this image in my mind and often thought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cene….it has led to my conclusions that no amount of money, or houses, or wine cellars or….. are the things we think about in these final moments. What we think about are the things we did, not the things we have, the people we knew, the places we went, the good influences on other people, and sometimes the not so good. This for me all results in a choice of two phrases: I wish I had or, I’m glad I did. Moving to china has been my third life experience. I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hare my world experience with a new culture that is on the brink of major challenges daily.  Socially, polit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the range and dimension of these challenges is breathtaking and I feel privileged to be able to be a part of this dynamic but potentially fragile transition from a feudal society to a world leader in such short time. It is this transition period which gives china the opportunity to express in the future the same two phrases I defined from the film. ‘I wish we had’ or ‘I’m glad we did’. The issues of green practice and economies are this opportunity. The green expectation of consumers in the west is increasingly, and with great momentum, determining the purchases made by these communities. The design features of similar technologies,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have been the choice factor for many years but now increasing numbers of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beginning to re-evaluate the criteria for those choices. They see need to practice not just talk about the green issues. This translates into business at all levels and into all economies a need to address a consumer led revolution towards a safer and more considerate way of life for themselves and most importantly for the future, their children. The economic crisis in the west caused a downturn in spending in most sectors. This brake on the economies of the west has also given people time to think about issues beyond themselves and has resulted in some remarkable examples of re thinking business practice. Their philosophy being to run business for other ……not to maximize and therefore potentially collapse a major biz like GM motors is a good example of dominance having the ability to become the next victim.

中国设计、中国制造

我被邀请来对‘灵感,经验,享受’做一个探讨演讲。

为此我想了好几种方法要来展现这些词之间的联系:有从建筑方面的,室内和工业设计的,城市规划的,商业的,和其它方面的。

但是经过分析,发现他们无法一起使用,其中有一个词不合适。因为:灵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灵感;经验―――我们每天都在积累。至于享受,好像不太应景。虽然每个人也都需要享受,但是它不能含盖由灵感+经验所带来的所有结果。如果我们把享受换成成功或是解决办法就可以完整地表达了。

比如,我们设计一个办公空间,追求的是经济和效率而不是享受。设计一个零售商店,我们期望的是兴旺的生意和能带给人们完整的购物环境,当然人们或多或少地也会感受到一定的享受,但这是副产品而不是主要目的。

既然我用了一些商业例子,那不妨用我自己的公司为例进一步说明一下。在我们公司,接到的所有项目不管有什么要求,我们都会以灵感和经验为工具。

我的公司模式很简单,我聘请了国内外的毕业生,教他们如何成为自信且有能力的设计师。拿到每个项目后,在分析完业主的设计指引后,我会让他们每个人想几个概念然后一起讨论哪些概念有深化的可能性。删选完后通过解决一条条严格的问题来深化概念,使那些挑中的概念慢慢变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在我公司,设计师除了做设计之外还进行设计历史的研究,材料的研究,社会责任题材的研究,和其它任何可以增加他们基本知识的研究,这样他们就可以拓宽设计层面并使之多元化。

把中外设计毕业生结合起来的原因是他们各有所长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种结合造就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但又注重中国本身的设计师,我把这种行为称为‘国际化中国’,就像‘现代中式’,它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运动。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想从我个人而言有必要用商业的能力来表达创意,这样就可以从大范围来改善设计的标准,还可以尤其提高设计师的地位。在中国设计师大都没有受到他们应有的尊重,正因为如此才要把国际毕业生带进中国。他们带来的有自信和做事喜欢问问题的方法。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中国人大都没有什么自信,而且在中国老板总是受尊敬的,不管他们是否值得尊敬。我这么做也是为了中国,因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将会比较有效地融入中国的主导行业里。

这里我想提一下,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已经撤离中国搬到更低廉的国家,像越南和柬埔寨,在那里进行生产,就像中国以前那样。还值得一提的是奥巴马政府也说过在经济危机后从中国进口的东西将继续减少。所以中国需要具有国际制造业能力的设计师来确保在下一轮经济复苏之时中国有足够的生产力来创造财富。

我不是要把中国的设计师变成西方设计师,而是要让他们具备西方做事的态度和过程同时还保持着‘中国特色’。具有了这两部分那他们就可以成为真正的中国设计师了。

比如,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设计师,他们就一定要意识到并能够运用制造业的标准和安全性,一定要能够遵守所有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却控制着制造商的出口能力。

我们期望可以打造第一批中国设计之星。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像Phillipe Starkes,Ron Arads,Zaha Hadids等等这类的巨星,但是我的想法就应该由这些举着‘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旗帜的中国设计师来实现的。

这种模式已经在我的公司里实行了一年半了,中外团队成长得非常迅速,而且每个月我还在不断增加人数。我带的第一批中国设计师已经成为中层管理人员,第一批实习生也要么成为我公司的正式员工和我一起工作,要么回到了他们自己的国家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可以和本国其他有经验的设计师相抗衡了。

我们公司的许多客户也开始明白好的设计是企业的有力工具,而不仅仅是服务行业,是不能被没有经验的建议所干涉的,而且这些客户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项目。他们还开始明白要使他们的企业具有竞争力就必须依赖有竞争力的设计,有竞争力的设计就需要‘灵感,经验,和解决方案’。

Roger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