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ger @ TD+ 微信平台

欢迎来到TD+微信平台的首期推送。这个平台旨在充当设计界的背景活动,为创意领域的互动讨论提供一个平台。

首先来谈一谈这个标题:“思维设计”。相信“设计思维”这个词汇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这一方法论是指设计如何与企业文化整合并成为产品开发流程的构思方法。“设计思维”已经跨入具有学术及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我希望使我们这个平台更为平易近人,让每一个关注设计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思维设计”这个名词在我看来更为合适,因为好的设计属于每一个人。

这个标题还有一个引申的含义,“会思考”的设计(聪明的设计)暗指有一定含金量的设计。这些设计不但会考虑问题,而且能够催生洞察力及不同的解决方法,或许最为重要的是它明白在社会和商业活动及管理中同样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设计还是在许多层面上创建解决方案,因此这个标题也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初衷,即帮助设计师们在更高的层面履行职责,帮助客户理解一个项目的潜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个任务不简单,但是作为设计师,我们善于复杂思维。在结合“思维设计”后,我已经挑选出了第一个议题,这也是一个敏感话题,参与这个话题的“玩家”熙熙攘攘,无疑将证明我们在前文中对这个标题的解释,它是对所有设计爱好者开放的,不仅仅是设计师。所以,欢迎来访,别忘了告诉我你们的想法,稍后详细说明。

中国的政策为什么需要考虑设计在商业及社会中的地位

近期,我读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 ,作者是一位知名的苏格兰教授,他的主张在于中国的商业模式普遍比西方对手更具有前瞻性。因为西方的商业模式是在过去300多年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陈旧的习俗惯例目前仍主宰着其商业运作的很多方面,而中国的商业运作模式却被未受此束缚。没有限制增长和发展的过去和诸多限制条件,中国已经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但是如何界定这个未知的“未来”是中国政府目前面临重大的问题。

前不久我还读了另外一篇文章,正是这两篇文章共同确立了本文的主题。第二篇文章来自国务院一个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会议,会议宣布了未来政府将特别资助和扶持的10大方向。

这些方向具体为:

信息技术,高端数控和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海事及高科技船舶制造,高级轨道设备,节能交通工具,电气设备,新型材料,生物科技及医疗设备,农业设备。

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好的发展方向,但在我来看,有一个缺口,有这样一个领域在传统上一直被忽略,在西方商业思维中亦然,那就是设计,国务院似乎也没有将此提上议程。

目前世界上一些最成功的企业及经济体已经或正在逐渐成为以设计为导向。二战后德国在设计及质量原则的指导下迅速崛起。意大利以设计文化重塑国家形象,登上设计、时尚及生产制造界之巅。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挪威及芬兰皆以设计带动生产力闻名。三星公司各个层面的决策都有设计师们的参与,同样这样做的企业还有宝马、戴森、苹果等等,不胜枚举。

每一个得到政府支持的行业都将得益于具备设计思维的人员的加入,而不是将设计视为只能应用于开发后期(参考:IDEO的Tim Brown)。 设计思维不但可以协助科学技术领域的探索,也可以在发展进程中更为深奥和人文的方面一展拳脚。在需求与忧虑皆与日俱增的消费领域里,设计师可以在定义用户体验及期望值方面助以一臂之力,并将这些 “软元素”融入整个开发过程之中。

在新西兰生活的时候,我的一个好友,他是工党主席,有一次他问我是否可以协助他们的商业部为当时正在开发的一些产品制定销售及工业设计解决方案。看来似乎是一帮“技术专家”或是书呆子发明了一大堆本以为可以征服世界的产品,却没有一件具有任何市场潜力,原因正是并行设计研发环节的缺失导致了这些产品不具备使用价值。换言之,他们只是在收尾阶段通过设计润色使之变得“卖相好看”,而不是去迎合未来的市场。

我曾是新西兰梅西大学工程学院设计系的负责人,主要负责产品开发领域的研究,而我的建议正是与此有关。我强烈建议中国政府致力于10大领域内以设计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以此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我做过很多涵盖这10大领域的项目,而我建议将产品开发纳入大学学科范畴,则是经验之谈。

产品开发的流程适用于所有产品及服务,调研类型、材料测试、设计和构建原型以及消费者评估生成决策所需的参数,进而带来成功的集成制造。生产/实施后的评估流程得到的是不断提升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而这又意味着进一步的研发及创新。

这就是我的“第一枪”,一个复杂的话题,但它诉说了我的信念,即设计的举足轻重。它展示了一旦你开始将多样化的信息融入到项目中会发现设计可以变得更加重要而项目本身也将因此受益的可能性。希望我们将来可以一起探讨如何获取那些信息,如何利用它来提升中国设计师的整体风貌。

如果你和我一样坚信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和社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并享受“思维设计”带来的好处,我会非常高兴得到你们的反馈。这会引生出贴合读者情况的交流,并有望帮助加深大家对设计在国际范畴中的认知。我也有兴趣了解你们认为值得探讨的话题,所以如果你们有希望我去探索的问题,请在平台上给我留言。

(建议大家搜索一下我在括号里所做的注释,那是供调研之用 的信息。)

roger b.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论文.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