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我们的综合顾问团队能为大部分产品和服务就策略、实施质量、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流程等提供建议。

随着中国由高容量低价值的制造业经济向高品质高价值的创新型制造业经济转型,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应当如何去实现这种转型,以保证为此提供必备的条件,并维持其增长。

国务院最近宣布国家将支持在十个公共发展领域的投资,清晰指明了未来增长点所在,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未能预测如何实现这些增长。仅仅期待革新性、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出现只能说是认识到了这种需求的存在,而没有给出具体方法。如果想要充分开拓国务院所构想的 “中国制造2025” 蓝图,这样的状况极有可能导致中国在应当培育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制造业文化之时,却引来新一波“外国专家”涌入的浪潮。(制造业文化意义重大,中国制造业的自我身份认同应该体现中国文化,而非单纯对西方制造商的模仿。)

倘若生产文化要发生改变,继而进化为“蓝图”所描绘的具有竞争力的实体,就需要引入一种非线性的、研究型的策略发展和规划形式。开始时可以采用一种对单一决策者依赖性较低的模式,形成不同权责层面,新思维(设计思维)从各个层面上帮助应对这种文化变革所带来的挑战。

我相信市场需要由设计导向的综合性产品开发流程,让出人意料的思维和规划促成更多样化的结果,并以此迎接新技术应用和制造业的挑战。要将创新性与创造力转化为适销的产品和品牌,需要经验丰富而又关注业务的设计师们的介入。而要确保这些技术和发明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则需要借力于深谙“落地市场”理念及一切构成要素的设计导向型产品开发团队。

这种产品开发策略在力推政府支持的十个制造业领域之初就应该同时启动。高校可以检讨设计及工程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并将时下短缺的商业思维课程加入其中。不妨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验,参考它们的一些已被证明可以对高科技产业起到支持作用的成功模式,在两个院系之间合作形成一个名为“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的研究方向,借此促进“设计思维”在制造业变革管理中的运用。

纵观全球消费品制造商,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三星、戴森、索尼和苹果都是设计导向型企业,而他们所采用的“产品开发”流程都与他们的技术、产品和用户高度契合。

B+SW可以通过设计和产品开发帮助企业迎接产品和流程现代化的挑战。将设计思维运用到生产、营销、设备和管理之中,从而成就“中国制造2025”蓝图的实现。

roger b.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论文.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