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设计的国际化

  

我们要问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深圳要考虑把设计职业国际化呢?那么,设计国际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会先讲讲按我的理解要成为设计中心的必要条件,还有因此能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后果。

 

我很看重持续教育,并把它看成是我和其它设计师工作的必要部分。这不只是简单地注意最新的设计潮流,而是有方法地、有系统地取得和使用新信息。通过这种做法,我们可以树立应有的态度,其中还可以增加自己那种‘能做新的项目或让现有的项目做得更好’的信心。此外我们也相信创新是新想法的来源,创新文化对于建立新的设计业是至关重要的。我把创新界定为把现有的知识或技术实现到新方法和新用途上。这些是任何行业国际化的根本程序和做法。我今天的演讲就是关于我们怎样在SW设计中心实施这些程序和做法。

 

现在我已经在中国工作了24个月,服务过两家公司。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中,两家公司都在不断增加毕业生设计师以壮大自身的实力。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很有趣的机会,可以比较西方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不同标准和方向。我在英国接受教育,不久前任教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大学,非常了解西方的教育系统,所以可以用同样的知识评估中国的教育系统,更重要的是评估教育成果。

 

面试了一批中国毕业生,我留意到他们共同的技能和态度。做设计概念的时候,他们用的是标准的绘图方式在纸上画图,呈现作品时都是依赖电脑绘图。他们普遍缺乏专业外的知识,如设计历史、关联专业、材料科技、环保和生态问题、商业技能,最重要的是缺乏挑战常规和质问的态度,总是以某种特定方法去做事情而不思考别的方法。很多欧式教育提倡的是自由、发散性思维和挑战常规,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的职责就是让学生们去思考,工作是教会他们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是我在西方设计和建筑学院经常听到的。教师对学生讲的东西似乎只适合用于教学,并不太符合现实客户的实际和建筑的现实,这是我对东西方两种教育系统的观察。

 

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种折衷的方法,但很少有学校能达到这种平衡,学者们总是对他们的专业很有激情,所以总以极端的方式教学,或者是参照他们自身受教育的方法传授知识,所以这两种教育系统不断被重复下去。这两种系统的截然不同就是我在西方国家教学和在中国的招聘面试得到的体会,也激发了我的想法并应用在SW的架构上,纠正两方面的缺点,应用两方面的优势,增加我们国内外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有效性。我与新西兰的三家大学、英国的两家大学都有联系,我们从这些大学聘请一些实习生,他们能贡献于我们的架构,也从我们的架构中得益.

 

简单地说,我们的做法就是融合这些国际实习生和中国设计师的想法和能力。这样的话每一方都可以体验到与自己不同的设计形式,这是好的国际化设计公司所必要的。中国毕业生通常按惯例做设计,技术很好,但缺乏西方国家毕业生的对历史的学习和创意的探究。并不是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但把两者结合可以挑战现今社会市场的多元性。当我们把多国设计师融合于我们的团队中时,我们就有了一个创意来源,而且这些创意是可以被实现的。这个世界要求他们要有创意,并要考虑国际化公司所有必须考虑的问题:环境、社会、法律、经济。可能未来最重要的挑战是,我们期望他们增加自信心,能把自己细心想过的、有创意的和合适的设计跟他们的上司或老板理论。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确保公司能在规模和复杂性方面壮大,能有信心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而不只是口头说说。当这些设计关系壮大起来和成果更清晰的时候,我可以调整这个程序,让等式两边都增加一些内容。我给我公司的中国毕业生布置了一系列设计历史课题,现在我们正准备着55个讲演话题,我还布置了公司SWOT分析,用于评估他们的设计任务书、设计机会和真实客户要求。还有绘画课和电影鉴赏,让他们熟悉国际的场景布置、风格和设计方法。我在外国组织了竞赛,让国际毕业生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参加竞赛,通过我以前学校的同事让他们接触中国设计工作的速度和规模。

 

为了辅助这个由我建立的国际毕业生关系架构,我们还有一个国际网络,能联系到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和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师,还有下一个演讲的来自意大利的Guiseppe。他来和我们一道完成一项较大的室内设计工程。我们可以随时让这些充满才能的设计师注入他们的专业意见在我们的项目里,包括建筑、园林、室内和工业设计,和城市规划。当然这些专家也会大大影响着我们的设计毕业生。

 

除此之外,我还设置了我自己的研究课题目,环保材料和建筑程序会成为SW公司其中一个突出的文化 这不是一时冲动的想法,我把这个课题作为我的业务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问题在西方大学被广泛地讨论,中国毕业生也有必要吸收并应用在他们的设计中,以表现国际化的设计方向和表达出他们对中国和国际环境规范的重视。

 

这些是有全球意识的客户对设计的最低要求,而以上是为达到这种状态我们该怎样走。我相信无论对SW或我们的中国毕业生,还是对整个中国,这都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过去二十年的经济腾飞让这里的设计行业留下了一片空白。中国的很多力量都投入到生产别国需要的产品上,社会和经济中心放在了生产和获取个人财富,然后把财富花费在被西方人视为贵重的产品和服务上。我可以预言消费方向会有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会把对西方品牌的喜爱转变为对反映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产品的喜爱,还有我现在在SW提出要注意的问题的相关产品,包括历史、文化、工艺、环保材料和程序。自信心让我们能以挑战常规的能力对待设计,改变总是按以前的方法做事情的态度,改变老板总是正确的观点。当然在设计世界里,老板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事情也不总是按以前的方法做就是对的。。。要学会挑战和质疑常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4年创立了创意城市网络,而深圳已被赋予设计之都的头衔。这个创意城市网络是通过会员制的方式增强国际间合作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此网络中共有七类产业,而设计业是这七类中最重要的。目前SW公司计划了一些活动,如果这些活动在其他设计公司也进行的话,一定能为“设计之都”这个头衔增添价值。例如,我倡导的其中一项内容是聘请一个研究员建立一个材料数据库,把所有的材料按照生态环保度排列次序,这样设计师和建筑师就不需要亲自体验各种物料的环保性、价格和特性。在当今如此快速和复杂的建筑环境当中,设计师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似乎就是在指定符合国际标准的材料时缺乏相应的信息。我的希望就是通过类似这样的活动,深圳能在国际设计问题中引领中国,不只是影响设计师,还能让材料商意识到环保材料的使用潮流.

 

创新、挑战性设计越来越适合严峻的市场考验。因此,SW不只是在建立这种声誉,我们也在为我们的未来和中国的设计未来做努力。我以前曾说过世界在等待中国的设计,我坚信我们在SW做的事情,正是在中国设计文化迈向成熟的过程中的积极举措。我们在鼓励中国设计师以自己的个性和自信站出来,面对等待着他们的世界。深圳设计的国际化不是要变年轻化或成熟化,也不是要拷贝欧美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让设计程序变得更国际化,从而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用现代国际的设计方式立足于世界市场。

 

总而言之,不可否认的是,上海会成为深圳在国际设计领域的模范,而且会比我们想象中发展得快,为了让中国设计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功,我们要很重视培训和教育系统,完善管理和把质量标准提升到国际竞争者的水平,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诞生新的设计明星,现在就只有Philippe Starkes, Zaha Hadids, Marc Newson, Ron Arads, Kareem Rashids等等这些外国明星,希望将来在在座的各位中会出现与他们齐名的大师。

 

谢谢 

Roger Billington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新闻. Bookmark the permalink.